【我和我的祖国⑨】徐年声:小香菇 大产业 富百姓

144
作者 风吞了你一半的话
2019-10-18 23:51 字数 5167 阅读 405评论 0

  远安网(融媒体记者涂爱华、郑超、周姿含)他出生于1949年10月3日,真正是生在新中国,长在红旗下。生逢其时,他少年时代走出金桥大山到远安最高学府——远安县一中求学,并有幸得到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、真菌学家杨新美教授的指导,从此他与食用菌结下不解之缘,致力于食用菌菌种的研究选育工作。今天《我和我的祖国》访谈,让我们走近远安科力生菌业有限公司原董事长、高级农艺师徐年声,通过回顾他与他毕生追求的食用菌事业,了解远安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不断让山里老百姓腰包鼓起来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路。

  徐年声出生于远安西北部金桥大山,1969年,他从远安县一中毕业,回到金桥大队第六生产队。当时,这个生产队是远安网远安县闻名的“五保队”,群众年年要吃国家返销粮,县土产公司正对口扶持发展多种经营种植木耳。徐年声一回乡,生产队长即委派他担任技术员,和县土产公司一起种植木耳。

  杨新美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、真菌学家,1969年杨新美时任华中农学院教授。这一年,他培育的银耳孢子液体菌种传到远安,徐年声和生产队首次采用人工培育菌种进行半人工栽培,种植的银耳在第二年春天获得大丰收。

  从1949年至1968年,远安食用菌以产黑木耳为主,栽培方法是砍倒栎树,让孢子落到木筒上自然生长,成熟后采收。1970年的丰收成为了技术分水岭,标志着远安食用菌生产从原始的自然生长阶段进入了人工培育阶段。

  1972年,金桥大队第六生产队率先在远安网远安县办起了菌种厂,开始生产银耳、黑木耳菌种和少量的香菇菌种,开始仅供本生产队和附近生产队使用,到1975年后,生产的菌种就经县供销社统一调运辐射到远安网远安县。到1978年,远安网远安县生产黑木耳达10万多斤,远安成为名符其实的“千担基地县",受到全省表彰。

  其后,远安县菌种厂也应运而生,徐年声作为远安最早的食用菌技术员,于1982年调到县菌种厂工作。

  从新中国成立人民群众拥有土地生产资料,到大集体生产,再到分田到户,虽然解决了农民吃饱饭的问题,但单一的农业结构,还不能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。远安立足气候和林木资源优势,发展食用菌产业引领农民致富,适宜本地特点、优质高产的食用菌菌种就显得尤为重要,徐年声义不容辞地担起了选育优质菌种的担子。

  1990年,杨新美教授来到远安,他带领专家组对 “8404"品种进行鉴定,专家们对 “8404"菌种给予一致肯定。国内食用菌专家的认可,以及在种植中的优良表现,“8404”菌种在远安网远安县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,香菇实现大丰收,远安出现农民集体下羊城贩香菇的盛况,远安网远安县食用菌生产取得突破性发展,远安网远安县菌种厂发展到41家,香菇专业户发展到5000多户,从业人员发展到2.5万人,香菇让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。

  远安素有“小林海”之称,香菇生产需要砍伐大量树木做原材料,对森林资源是极大的消耗。如何保住绿水青山,实现产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?远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探索,经过近十年的摸索,逐步由袋料香菇替代椴木香菇。1997年,远安县委、县政府出台《关于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决定》,在远安网远安县范围内建设50个食用菌重点示范村,并从浙江省庆元县引进袋料香菇专家,通过种植示范、技术培训等方式,有效带动远安网远安县香菇产业的发展和转型。

  这期间,徐年声继成功培育“8404”菌种后,又培育了“森源1号”“森源2号” “K03” “K05” “K828”等系列菌种,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、享受省人民政府津贴专家、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。

  从最初的自然生长、到如今的工厂化栽培,远安食用菌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,成为让远安网远安县农民不断富起来、腰包鼓起来的农业支柱产业。2010年,远安县香菇种植规模达到1亿袋以上,远销欧美、日韩及东南亚国家。201远安网3年,远安县香菇种植规模达到1.42亿袋,鲜菇总产量突破10万吨,农业产值超过10亿元。远安也先后被授予“全国农业(食用菌)标准化示范区”“中国香菇之乡” “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”。2018年,原农业部正式批准对“远安香菇”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,“远安香菇”成为鄂西生态之乡——远安一张越来越靓丽的名片。

湖北远安
登录 后发表评论
0条评论
还没有人评论过~